编者按:2023年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重庆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赛事我校共斩获
传承与沉淀厚植了底蕴情怀,热爱与汗水成就了耀眼荣誉。我们采访了项目团队,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个“00后”团队的夺金之旅——
2022年11月11日下午四点,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线上举行。“缘子之声” 项目创始人王安立和副队长王琪玮走进工创中心早早为他们准备好的答辩室,完成了项目最后的答辩。回到会议室等候,全队紧张地盯着电脑,等待着组委会公布评选结果。
当看到获奖名次中出现了《缘子之声——新型智能绝缘子检测仪》项目时,王安立的大脑一时空白。半晌之后,他在队友的眼里看到了不可置信和狂喜,缘子之声项目杀出重围,摘得了本科生组全国金奖,这不仅实现了学校在“互联网+”国赛金奖上零的突破,更是河北省本科生组的历史首金!
两年前,这群来自不同专业,怀揣着同样创新创业梦想的华电团队,以梦为帆,以奋斗为桨,在实验室里熬过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夜晚,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励志故事。高光时刻仿佛就在昨天,让我们一同回顾他们的夺金之旅。
初入大学,王安立便对科学技术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班主任胡蝶老师的启蒙引荐下,他加入了工创中心的机器人俱乐部。工创中心的王秀梅老师亲自给同学们指导学业规划,鼓励大家参与中心的双创活动。自此,王安立开始开始接触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并参与到《智广云——移动智能广告共享平台》项目中。该项目获得了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校级铜奖,而他也在学校电力能源学科背景下,在摸索中逐步确定了变电站装备状态监测技术的研究方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创领地。
从大一暑假开始,他广泛查阅振动声学方面的文献,把握前沿动态,一点一滴地做着科研积累。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现有的超声波检测技术存在不支持带电检测、操作复杂、检修低效的问题,并在我校振动声学专家万书亭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瓷支柱绝缘子在线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
有了目标,剩下的便是努力前进。他以负责人的身份带领本科生团队加入万老师的课题组开始了装置的研发工作。反复的实验,不断推倒重来,一次次性能测试与分析,再根据结果不断调整,小组成员一步一个脚印,为后来的竞赛之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团队努力的背后凝聚着指导老师的心血, “前期开发阶段我们都还没返校,工创中心的赵路佳老师亲力亲为,在夏天的傍晚去教八楼天井里测数据,小腿都被蚊子叮麻了;而到了技术验证阶段,赵老师又陪着我们在实验室测试每一个环节,熬了整整两个通宵。” 就这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团队倾心尽力完成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制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一流的装置,团队斩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和河北省特等奖,这也是学校在当届“挑战杯”大赛上获得的最佳成绩。
取得“挑战杯”的骄人战绩后,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血和朝气,他们信心满满地备战第七届“互联网+”大赛。紧张的备赛,结果却不尽人意,最终仅获得校赛银奖。“赛后我们复盘反思,意识到‘挑战杯’和‘互联网+’是两个侧重点不同的赛事。仅有创新,不足以在‘互联网+’比赛中脱颖而出,需要完成从“实验室的技术”到“面向市场的产品”这一关键转变,实现真正的创业才能拔得头筹。”王安立说。
工创中心房静老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要转变思维,不再一味强调装置和技术的一流,而是去用户端和市场调查与研究,让客户明白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是电力市场短缺且急需的东西。”认真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后,团队重整旗鼓,从实验室走出校门,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后4次深入变电站一线调研,通过与变电站的技术负责人交流探讨,深度发掘行业痛点和市场需求,同时积极参加省市政府组织的创业成果展,推动成果转化。为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作,去年五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团队成立河北变检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并进入商业化运行,团队通过参加保定市高新区政府举办的产业投融资对接会等途径,实现商业层面的“走出去”。
过硬的产品装置、独特的技术路线以及可观的价格上的优势,让公司获得了不少客户的青睐。与此同时,在学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支持下,团队争取到在南方电科院、保定市220KV变电站、特高压1000KV变电站等单位现场应用的机会,得到一线单位专家的高度认可。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绝缘子检测仪,突破了以往检测技术需断电、效率低、成本高的局限性,具有检测时间短、可在不停电条件下开展快速测试、普适性高的特点,为瓷支柱绝缘子的快速普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从“装置”到“产品”,从“硬件”到“技术”,项目实现了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型落地,成功斩获河北省高校首个本科生组“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金奖,在浩瀚的创业大军中揽到了独属于他们的明月。
独木不成林。如果说“缘子之声”项目是一颗种子,那么“以育人为导向”的团队文化就是这颗种子得以发芽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导师团队是“缘子之声”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项目开发到赛事入门再到路演答辩,指导老师们亲身参与项目全过程,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万书亭老师与赵路佳老师提供全面细致的技术指导,房静老师指导团队将创新成果投入创业实践,还有胡蝶老师、崔帅老师与王秀梅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培育了这样一支充满凝聚力的团队。
王安立回忆到,去年暑假,“缘子之声”项目面临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化,产品急需投入实践测试。指导老师万书亭带着设备,亲自开车载他去保定市花庄变电站现场测试数据,手把手教他如何操作。“保定的夏天,30多度的高温,穿着厚重工作服的我们汗如雨下。” 一个初出茅庐的本科生团队被博士生导师如此重视,王安立感到“受宠若惊”,他至今都忘不了万老师汗流浃背却依旧认真专注的神情,那天的每一滴汗水都坚定了团队日后面对困难时的坚毅与勇气。
在导师们的指引下,项目负责人王安立也将“以育人为导向”的团队文化贯穿项目始终。
从招募成员开始,王安立就关注每一位伙伴的目标与需求,他反对急功近利,希望小组成员能少一些功利心,在过程进退。“我们从始至终以‘育人’为目标,抛却唯结果论的思想,注重过程的美好,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团队里获得成长。” “缘子之声”项目最终融合了不同年级七个院系的学生,打造出了一支能力全面、追求卓越的精英队伍。
在工作分配上,不同于多数团队相对均等的任务分配, “缘子之声”团队最大限度考虑到不同时间段、不同成员的学业压力与专项能力,阶段性分配任务,鼓励每位成员担任某一阶段的负责人。在比赛进行至省赛时,团队核心成员面临考试周的压力,当时跟队学习的李祉葳挑起了大梁,带领团队继续前行。“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点。当学业和比赛冲突时,大家只管安心地去学习,你的工作会有人接管。”王安立说。这种安排很好地化解了成员们参与竞赛与学业的冲突,也让成员们在团队中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实现共同成长。
大三暑假时的王安立已基本确定了保研名额,当时“缘子之声”项目止步第七届校赛阶段,本想专注投入个人科研工作的他,一开始并没有报名参赛。
在整理项目资料时,看着那一版版PPT、一页页计划书、一张张答辩稿,无不凝聚着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的心血与寄望。回想起老师一路以来的指导与付出,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华电创新创业事业的深厚情怀,促使他重新再回到了“缘子之声”团队中,肩负起冲击金奖的使命。最终,“缘子之声”团队也不负众望,成功摘金。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不仅是团队的成绩,更是我校作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无数华电师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奋斗缩影。作为最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格外的重视,多次进行工作部署和指导。工创中心认真落实,周密细致安排,从项目启蒙到成果转化,从校赛到全国总决赛,“缘子之声”团队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全力支持。王安立在青葱迷茫之际幸运地与工创中心机器人俱乐部相遇,激发了他科学技术创新的热情,在俱乐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进入了创新实践的乐园,开启了自己创新创业之旅,最终获得了瞩目的成就。参赛团队的组建也得到了俱乐部的鼎力支持,“缘子之声”小组成员均来自于工创中心的机器人俱乐部。成果的研究、转化和大赛冲刺阶段,工创中心的教师团队给予了很重要的指导。“缘子之声”小组成员的金奖突破正是我校持续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累的体现。
对于缘子之声团队而言,他们不仅获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经过历练,不断成长。他们带着热血和信念,去想、去做、去坚持。未来,缘子之声团队还将继续扎根于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初心不改,破浪前行!同时,更多的“缘子之声“们也已经在路上。
Copyright 2020 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唯一 版权所有(C) All Rights Reserved.